:「休要胡言!」
角爾自忖必死,既能說話,當然不會顧忌:「你是唐人的公主,自然心向母國,我們卻只要自己的汗國,有什麼不可說的!」
韋待階面色微變:「封住他的嘴!」
李彥低聲道:「請韋刺史稍候,這群吐谷渾人已經在控制之中,讓這人說,我想藉此了解一下,吐谷渾人對我大唐的看法。」
韋待階有些不以為然,但也不再阻攔:「李副使要掌握分寸。」
李彥看向投降的吐谷渾舊部,從他們的臉上,看到了極深的怨念。
這倒也不奇怪,從後世人的眼光來看,吐蕃崛起有多方面,但其實最核心的一點,就是高宗朝中期致力於消滅高句麗,放任吐蕃吞併自己的藩國吐谷渾,終釀成大患。
沒辦法,這百年間的高句麗,就是中原帝王心裡過不去的那道坎,老想著滅一滅。
楊廣那三征就不提了,楊堅時期打得北方突厥不能自理,滅高句麗也失敗,後來連李世民御駕親征,這戰場無敵的天可汗,都沒能消滅高句麗。
最後在李治手中亡掉,這名聲太好了。
那麼代價是什麼呢?
除去了一個跟新羅百濟政權鬥爭不休的高句麗,龐然大物吐蕃崛起。
悲劇的是,吐蕃崛起後,讓大唐連吃敗仗,新羅也從原本的順服變得不臣。
朝鮮半島仍是禍患,高句麗相當於滅了個寂寞。
戰略目的大失敗。
李治現在之所以對於吐蕃這麼重視,也是希望挽回錯誤,他很想留下好的後世之名。
其實這點李治不用擔心,他老婆登基成女帝,後世就沒什麼人在乎這些了,全沖那最勁爆的黑料罵。
而弘化公主也為母國據理力爭:「吐蕃狼子野心,早早選好了時機,他們入侵時,大唐的關中收成不好,遭遇天災,再加上北方有戰事,才無法兩顧!吐谷渾是我們的領土,難道別國不來援救,也是有錯麼?」
角爾冷笑:「是啊,唐人不來救援,確實不為錯,可他們為什麼要鼓動我們往祁連山遷居,最後卻根本沒有實現承諾?」
弘化公主啞口無言。
顯慶五年(660年),吐蕃對吐谷渾入侵時,李治起初是命令吐蕃不得進攻的。
那個時候祿東贊還活著,面對大唐的要求,表面上不敢反抗,生怕唐軍調轉槍頭過來打吐蕃,便陽奉陰違,表面上俯首稱臣,實際上趁勢猛攻。
李治見無法阻攔,就頒布移民政策,讓想要避戰爭之禍的吐谷渾百姓,遷居入祁連山。
朝中不少大臣看出吐蕃不臣之心,認為此舉無法成功,建議還是得先把吐蕃打服氣。
但李治沒有採納,遷居政策也沒有撤回。
然後就發生了角爾悲呼的事情:
「我妻兒本想避禍逃難,卻被吐蕃人把守住赤嶺的隘口,唐人根本沒有派軍隊來接應,全都絕望的被困山下!」
「那幾年赤嶺山中,全是我族的屍體,餓死的,凍死的,遍地都是!」
「唐人呢!唐人承諾我們移居的住處呢!」
聽著角爾聲嘶力竭的喊聲,眾人沉默以對,李彥也心中嘆息。
李治一拍腦袋定下移民政策,又不付之於軍事行動,被吐蕃一堵,難民就全涌在邊境,死傷無數。
那些拖家帶口,心向大唐的吐谷渾人,到死都沒能登上大唐的土地,基本上都葬身在赤嶺之下。
直到總章二年(669年),吐谷渾都真正亡國了,李治才下令收回移民政策。
這個過程中,積攢了多少仇恨,因此大非川之戰時,噶爾家族能拉出二十萬吐谷渾士兵參戰,也有這方面的因素。
別說那時,就看現在,在場的吐谷渾舊部,一雙雙仇恨的目光看了過來。
不少士兵都捏緊手中的武器,緊張不已。
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唐底蘊在此,世界自有參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