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太多的人手和設備。
因此自然而然的。
這個生產任務便落入了海軍側的手裡。
魔都海軍研究所呢,又是如今國內最頂尖的海軍側研究單位,負責各種艦艇甚至潛水艇的研究。
所以氣體交換膜會由它們生產某些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種必然。
「一周產量2000多張?」
老專家重複了一遍楊承宗報出的數字,心中飛快的盤算了一番,最後滿意的點了點頭:
「這確實夠了。」
這位老莊家的名字叫做楊維,原本也是原子能所中負責濃縮鈾相關項目的工程師。
只是兩年前基地實驗組的軸承中心缺少專家,楊維便被調到了221基地。
不過崗位的變動,並不影響楊維的專業素養。
幾次簡單的心算過後。
他便大致判斷出了楊承宗給出的數字,的確能夠負擔預期的濃縮鈾提純,甚至還能有所結餘。
而隨著楊維這番話的開口。
氣體交換膜的事宜也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。
楊承宗和錢皋韻二人很快便坐回了位置上,話語權再次交到了朱光亞的手裡。
「咳咳。」
朱光亞很快清了清嗓子,對台下眾人說道:
「各位同志,感謝楊承宗同志的介紹。」
小主,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面更精彩!
「隨著氣體交換膜技術的突破,如今咱們距離原子彈生產成功算是又進了一步。」
「不過咱們中國有句古話,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。」
「意思是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,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,越要認真對待。」
不知為何。
解釋這句話意思的時候,朱光亞還瞥了眼李覺。
李覺:
「?」
隨後朱光亞頓了頓,繼續道:
「而這句話落實到咱們的原子彈項目上呢,便是與咱們應用端的零部件生產有關了。」
「陸光達同志他們帶領的理論組走完了前九十里的路,剩下的那十里便需要我們實驗組的同志來完成。」
「所以咱們今天這場會議才叫做交接棒組會,一來是做個形式上的交接,二來則是分配好具體的研發任務。」
說罷。
朱光亞朝台下的陸光達打了個眼色兒。
陸光達見狀則站起身,拿著一張捲成圓柱的圖紙來到了朱光亞身邊。
隨後朱光亞讓開了身位,協助陸光達將圖紙攤開,再用四枚磁鐵將它固定在了事先準備好的一塊鐵板上。
固定完畢後。
「諸位同志。」
朱光亞拿起了一根三十厘米左右的竹竿,指著圖紙說道:
「諸位同志,如你們所見,這便是原子彈的具體結構圖。」
「它的構造從內往外分別是點火中子源,具體分成外殼和內膽,接著是核裝藥鈾235,然後是」
朱光亞早在會議開始前就看過多次原子彈的構造圖,因此介紹起來的時候顯得極其流暢。
隨著朱光亞的介紹,現場諸多專家們也很快明白了幾個核心環節:
鈹/釙中子源、
蜂窩紙板隔件——也就是隔空層,為爆轟後壓縮鈾燃料臨界塌縮提供空間。
u235燃料層球碎片、
釙保護層、
炸藥爆轟驅動機構,也就是所謂的平面波發生器。
最後是自由中子發生層以及中子反射層。
「首先咱們來討論點火中子源。」
只見朱光亞再次將竹竿指向了原子彈的最中心位置:
「中子源加上射入裝置便是我們預
第六百五十章 進入生產階段的原子彈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