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武大陸之上,除大夏皇朝名義上一統天下外,頂尖勢力可用一盟二庭三宮四尊來囊括。
一盟自然是天道盟,這曾經由五家地品宗門聯盟組成的超級勢力,在與驚神宗的對決中亦是元氣大傷,其中玄陰教和赤霞殿由於頂尖高手傷亡殆盡,被逐出聯盟,淪為玄品宗門,另外的三宗則徹底聯合,再也不分彼此。
如此一來,天道盟仍舊是最強,占據著以中州為核心的十二州,千年來壓得大夏王室抬不起頭,甚至有政令難出中州,帝王需朝拜天道盟主的霸道與底氣。
二庭則是北境的大日王庭和西域的萬妖祖庭。
大日王庭,原是大日族可汗所居的王帳所在,經過數千年發展,已經成為草原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。
這昔日來去如風,牧馬狩獵的遊牧民族經過數個王朝的剿滅,最悽慘的時候亦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如今更是成為了大夏朝廷的心腹大患,無時無刻不在覬覦中原肥沃的土地和資源。
萬妖祖庭則是相反,所謂萬妖只是自欺欺人罷了,即便有十八路妖王崛起,但因為沒有天妖的統帥,各自為政,互相敵視,論及內亂,比起大夏王室和天道盟還要嚴重得多,所以綜合實力比大日王庭稍遜一籌。
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,誰也不知那些妖王會不會突然抽風,摒棄舊怨,攜手合作,所以任誰也不敢小覷它的影響力。
三宮則是天顏宮、落花宮與丹心宮。
天顏宮掌控大夏偏北境的六州,與大日族廝殺慘烈;
落花宮掌控大夏偏西境的六州,與玄霧山脈摩擦不斷;
丹心宮掌控大夏偏南境的六州,與天巫部落有著血海深仇;
再加上四尊中的問天閣掌控偏東境的六州,與東海十三島遙遙對峙,這就是大夏境內除天道盟外的四家地品宗門。
這四宗要麼在當年的大戰中明哲保身,要麼趁勢崛起,吸取了驚神宗的教訓,夾在天道盟和大夏朝廷之間,走一條微妙的平衡路線。
一方面,與天道盟共同壓制大夏朝廷,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,甚至建立起國中之國。
另一方面,又助大夏朝廷抗擊四夷,分擔壓力,讓王室騰出更多的精力與天道盟明爭暗鬥,以防天道盟徹底坐大後,也對四宗生出剿滅之心。
而最後的四尊,別看名字尊貴,實則暗含貶義。
因為這四方勢力中,都供奉著一尊神像,受前人恩澤。
南疆天巫部落供奉祖巫像,這信奉上古巫族的部落曾經大舉入侵中原,散布瘟疫恐懼,弄得民不聊生,被當時的大渝朝廷派軍剿滅後,靈皇還御駕親征,打回南疆,斬下當時的族長頭顱,震懾四方。
不過那一戰後,靈皇回朝沒多久就英年早逝,據傳就與族長血祭萬魂,催動的祖巫神像脫不開干係,可見其神秘陰詭。
東海十三島供奉武帝像,萬年前,人族偏居一隅的地方就是東海。
雖然如今武帝建立的華國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,但東海對於武帝的崇拜依舊深入骨髓,年年祭祀,自號人族起源。
不過正因為有這種自命不凡的感覺,東海十三島團結一致的同時,又十分排外。
外來者在東海交易倒不妨事,若想長期定居,就會受到各種盤查與或明或暗的歧視。
這種不明智的排外,導致東海雖然沒有大規模的天災人禍,但發展速度總是不溫不火,自保有餘,進取不足,也算是大夏四夷邊境中最安分的一處。
有趣的是,天問閣供奉的也是一尊貨真價實的武帝神像,因為天問閣的前身是大陸第一世家軒轅氏,始祖就是武帝軒轅。
這個世家之所以能傳承萬年之久,是因為它不參與歷朝歷代的皇室爭權,烽煙戰火,即便當年華國覆滅,它也超然物外。
只是在千年前驚神宗覆滅後,軒轅世家不知受了什麼刺激,突然轉為宗門,自號天問,主動移至東境,與東海十三島對峙。
最後的一尊神像則是鮫人族所保存的
第兩百五十二章 十方之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