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,汴京城。
趙匡胤將在京城的高級將領和重要大臣,聚集在一起,討論伐唐之事,堅持「先南後北」的策略不動搖。
雖然在西蜀那裡受創,但是,宋軍這次可以徵調更多的兵馬, 來討伐南唐。
西蜀的失敗,大宋朝廷最後把原因歸結於天時和地利,冬季多雨,蜀川險峻,不利於行軍,大宋的兵馬沒有發揮出很多的戰力,所以, 這一次伐唐, 不會像伐蜀那樣被動。
趙匡胤鎮定自若,侃侃而談道:「自古以來,憑藉長江一線的防禦,沒有防禦縱深,並不牢固,只要兵分三路,就能迅速卡住江寧府金陵城。「
「朕這樣考慮,東路越王錢俶做為昇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,派丁德裕監其軍,率五萬兵馬自杭州府北上策應,經蘇州、常州、潤州,打開東大門,進攻金陵,牽制唐國東部駐軍。」
「中路衛主力,名曹彬與將軍都監潘美,整合禁軍與淮北地方的兵馬,湊齊水陸軍十萬,在長江中游建浮橋,造戰艦, 強行渡河,攻打池州,插入唐國腹地。」
「西路王明為池、岳江路巡檢,封大將軍,整合荊楚兵馬,率軍八萬,牽制湖口一帶林仁肇的十萬唐軍,保障主力在登陸和渡江順利。「
兵部侍郎薛居正說道:「此次動用兵馬之多,關乎重大,糧草、船艦、軍餉、兵甲方面,需要提前做好預算,沒有兩個月,難以調配完全。「
趙匡胤一揮手:「兵貴神速,如果我大宋做足準備,那唐國也會做好應戰準備,所以,我們一邊派禁軍出動, 地方一邊準備糧草, 同步進行, 整合地方的人馬, 交給幾位幾位將軍去做,石守信、李繼勛、王審琦、劉光義、党進幾位禁軍將領,也都南下,各自徵調江北地方府兵,與潘美將軍率領的主力禁軍,在皖口、銅陵一帶匯合,發起渡江之戰。糧草和軍餉,可大部分從揚州府一帶徵調過去。」
宰相趙普點頭,說道:「這沒問題,戶部會撥出一些錢貫銀兩充當軍餉,隨軍的糧草,也會湊齊,後續大軍的糧草便從沿途州府倉稟徵調,也能湊齊。」
趙匡胤開始規劃了時間進度:「三月初樞密院、兵部、戶部配合,便開始籌備伐唐事宜,三月中旬,五萬禁軍南下,四月初抵達長江北岸,修造浮橋和船隻,五月對唐發起進攻,入冬前攻下金陵城!」
這趙匡胤自己就是戎馬出身,做事大刀闊斧,從不磨磨唧唧,一旦確立了目標,就會強有力去推動,雷厲風行。
身為開封府尹的趙光義,目光閃爍,他有心想掛帥出征,獲得一次軍權機會,但是,又擔心這次伐唐不會順利,失敗而歸,名譽掃地。
此外,如果掛帥出征,難免就會辭去開封府尹的職位,這個位置很關鍵,可以掌握開封府汴京城內魚龍混雜的力量和大小勢力,各方大臣的住處、活動,都能被他動用關係檢測到,實在是一個實權職位,經營兩年,他不忍放棄。
所以,出征伐唐之事,他沒有開口,打算觀測一番再說。
…
蘇宸在吏部查了一些人員名單,分清哪些是主戰派,哪些是保守派,哪些是改革派,他們的人名、官職、所在部門等,做了大致了解。
只有熟悉各派系的人,把一些影響占據的臭魚官員給圈出來,免得影響占據。
像南唐的林仁肇、朱令贇、咼彥、馬誠信、馬承俊、盧絳等,都是可用之將,能夠用來抵擋宋軍。
一旦宋軍真的攻打南唐,蘇宸覺得應該提前向韓熙載舉薦這些將領,委派重任。
「割據在南方的政權,想要存活,必然需要牢牢掌控江淮地區,不然僅憑長江一線的防禦,沒有防禦縱深,加之古代時期南方割據政權的經濟重心大多是沿江的,長江可謂是處處無防。「
蘇宸看過地圖之後,心中生出這般想法。
只要是北方中原政權完成準備,即可由長江中上游瞬間而下,勢如破竹,並不是所有政權都有
第五百二十四章 伐唐之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