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6章 挖坑鬥智
「原來如此,朴正恩原本就算回歸,一個早就脫離了內衛,與異國女子所生的孩子,地位是極其尷尬的,根本無法引起重視,但他身上有前隋皇族的血脈,才能引起內衛高層的關注。」
郭元振明白了來龍去脈,凝重地道:「六郎,此案不會涉及到前隋餘孽吧?」
李彥搖頭:「前隋煬帝倒行逆施,以致於中原大亂,兵禍荼毒,人心盡失,如今我大唐立國五十多載,國泰民安,四海安寧,還想復國前朝的,都是痴愚妄想之輩,不必理會!」
郭元振道:「也對,那等蠢貨根本成不了事,能神不知鬼不覺將長孫氏全族害死,至今都不露馬腳的,可太厲害了,但此人就算不是想要復國,或許也與前隋有著密切的關聯,否則不足以取信朴正恩……」
李彥表示贊同:「這點很有可能,根據我目前了解的朴正恩,此人獨來獨往,除了與其父楊文會親近外,與其母親都很少往來,所以他的其他家人身上並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情報,這樣的性情,更不會簡單地信任外人了。」
郭元振猜測:「或許不是孤僻,是知道了自己是中原人身份,就與新羅的家人格格不入,後來犯下錯誤,卻又展現實力,得金法敏賞識,最終成為金仁問的侍衛長,也是找一個光明正大前往中原的機會。」
李彥道:「這到底是苦心積慮,還是陰差陽錯,我們就不知了,不過無論是哪一種,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他肯定抱有強烈的戒備心。」
郭元振道:「我現在就奇怪,那個指使他的人,最初是怎麼知道他是前朝楊氏血脈呢?這應該是再隱秘不過的事情,朴正恩不會傻乎乎地跟別人述說,他身上應該也沒有什麼信物……」
說到這裡,他輕咦一聲,眼睛亮起:「會不會他的父親楊文會真的留有信物,他才能憑此接觸到了內衛的某位高層?」
不過想到內衛裁撤之前那麼多高層,許多都已經不在世上,郭元振又有些泄氣:「可惜按照這種思路,調查起來也太困難了,誰敢貿然承認與前朝有瓜葛啊?」
李彥微笑道:「其實不必要這麼麻煩,從內衛最高層開始,一層層往下查便是。」
郭元振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:「內衛最高層不是大閣領長孫輔機麼?長孫氏的族人很可能就是朴正恩害的,他怎會與長孫輔機聯繫呢?再說前朝之末,這位前趙國公也是最早起義的一批吧,身為前隋皇室血脈,難免有敵視情緒……」
李彥搖頭:「不是第三任大閣領,是之前的那一位。」
郭元振這才明白:「裴縣公啊!是了……這位確實與前隋有莫大關聯。」
內衛第一任大閣領是長孫晟,第二任就是聞喜縣公裴矩。
裴矩是接著長孫晟的班,進一步分裂突厥,後來又轉向西域,寫下了至今還很有作用的《西域經略》,只不過這個人過於迎奉上命,比如讓西域諸胡前來朝拜,所經郡縣,都要舉行盛大的迎送儀式,花費巨大,令國力疲弊,正是摸准了楊廣好大喜功的性格,果然楊廣龍顏大悅,發出「有臣若此,朕亦何憂」的評價,對裴矩極為信任。
此人心思又毒,後來楊廣在江都擺爛,麾下那些出身關中的禁軍思鄉心切,裴矩那時也隨侍在身邊,見勢不妙,就讓禁軍在城中發泄,禍害揚州女子,贏得這些人的好感,所以弒君之時,楊廣身邊的許多臣子都一起遇害,唯獨裴矩毫髮無損,轉身施施然投了唐。
如果到此結束,那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基本是個奸臣,關鍵是後來裴矩投了唐,又變為剛正不阿的忠臣,對李世民直言相諫,真是看人下菜,揣摩上意到了極致。
於是有了「佞於隋而忠於唐,非其性之有變,君惡聞其過,則忠化為佞,君樂聞直言,則佞化為忠」的評價。
這種人成為內衛大閣領,若說沒有培養出班底,誰也不信,李彥挖掘出朴正恩的來歷,理清楚這條脈絡後,頓時盯上了裴矩。
第446章 挖坑鬥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