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銘要的就是李淏這一句話。
現在趙銘只有一萬六千人,其中一萬還是不能上岸的水軍,六千陸師最多勉強控制漢城,想要統治整個朝鮮,顯然不太可能。
因此,趙銘必須要得到朝鮮王和朝鮮小朝廷的支持,只有他們聽從自己的號令,趙銘才能調動整個朝鮮的資源和人力,來將朝鮮打造成反攻滿清的一個重要基地。
「好!當年倭寇入侵朝鮮,大明傾力相助,今日若滿清攻入朝鮮,本帥豈能坐視不理?」趙銘站起身來,慷慨激昂,「既然殿下能夠信任我,那我定當保朝鮮平安!」
當下眾人繼續歡宴,不過氣氛已經不如方才熱烈,重人心中都有了心事,擔心集結於瀋陽的清兵殺來。
李淏遲疑了一下,還是問道:「趙少保,天兵雖然善戰,可畢竟只有六千,那胡虜兇猛,若是來攻……」
趙銘心情大好,揮手打斷了李淏,「殿下不必擔心,我既然答應守護朝鮮,稍後自會調兵前來!」
聽了趙銘的話,李淏等人才放心一些,又端起酒杯,吃喝起來。
宴會結束後,趙銘立時便開始整頓朝鮮小朝廷,他首先自稱大明朝鎮守朝鮮大臣,然後領朝鮮王國議政府領議政,也就是朝鮮王國的宰相,掌握朝鮮軍政大權。
這樣一來,對於朝鮮王李淏,趙銘是天朝上國派來的鎮守大臣,乃是李淏的上級,而對於朝鮮大臣和百姓而言,領議政的身份,又使得趙銘成為朝鮮小朝的宰相,能夠對百官和百姓發號施令。
當下,趙銘便以對抗滿清為由,肅清兩面派,重組議政府,並從親明的朝鮮義理派大臣中,進一步挑選精中份子,並委以左、右議政,左、右參贊,以及議政府之下的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工、刑六曹判書等官職。
義理派大臣只是親明,覺得在道義和情理上,朝鮮應該親近明朝,但不少人還是以朝鮮利益為重,明朝利益其次。
這些人雖然親明,但是卻並不會為了明朝,而使得朝鮮遭受兵禍,只是在能保全自身的情況下,才會考慮支持明朝,而不會為明朝去死。
精中份子則不同,他們不僅在精神上已經把自己當中國人,而且為了大明朝敢於犧牲,會毫不猶豫的犧牲朝鮮利益,甚至會厭惡自身為何出生在朝鮮,有一副朝鮮人的肉體,不能做一個純粹的中國人。
這些人中,最為典型的就是林慶業和催孝一兩人,他們在朝鮮臣服於滿清之後,依然堅持抗清。
林慶業先是身在曹營心在漢,向明軍出賣了清軍的情報,致使清軍大敗。事情敗露後,林慶業又秘密逃到了明朝參加了抗清鬥爭,一路做到了水師總兵,但最後由於叛徒出賣,最終被殺。
催孝一則跑到吳三桂軍從軍,等著和清軍決一死戰,然而沒想到,清軍還沒有來,卻等到了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,而不久之後,吳三桂也叛明降清,率軍做了滿清入關的馬前卒。
崔孝一見此,異常悲憤,他不願像吳三桂那樣做一條走狗,於是他做了逃兵,跑到了崇禎皇帝殉國處祭奠,竟然七天七夜滴水未盡,他悲痛萬分,傷心欲絕,最終死在崇禎的墓前。
這份對大明朝的忠心,可以說比北京成內的明朝權貴們強了百倍,令初次聽說的趙銘,也感到汗顏,他對明朝的忠心,顯然也比不上這位屬國臣民。
因此趙銘以為,朝鮮必須由這樣的精中分子來掌握,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。
這批精中份子,掌握了朝鮮小朝廷,絕大多數的重要官位,使得朝鮮成為一個徹底親明的政權。
在改組朝鮮小朝廷後,趙銘遂即以領議政的名義,下達數到政令,一是招募朝鮮清壯,訓練朝鮮僕從軍,協助明軍抵抗清軍,二是為了防備清軍進入朝鮮殺戮搶劫,推行堅壁清野之策,將一部分百姓暫時遷離朝鮮,躲避戰亂。
就在趙銘下令不久,陳明遇派遣的船隊,已經到了江華灣。
趙銘遂即徵調數萬民夫,將船隊運來的